跳到主要内容

5 篇博文 含有标签「Web3」

查看所有标签

· 阅读需 7 分钟
Zhao Zhenhua

Cover Page

什么是静态网站

静态网站,顾名思义,是内容相对更新不是很快的网站。个人网站,公司网站,文档等由于更新不频率,都时候用静态网站。操作制作静态网站直接用 HTML + CSS + JavaScript,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制作静态网站的工具。比如,本文要将的 Hugo,Astro,NextJS 都可以用来做静态网站,当然它们的功能不止是做静态网站。

使用静态网站工具设计网站,增加新的页面或者内容之后,需要将其编译成静态网站,部署到服务器上,可喜的是这几个工具都提供了非常友好的部署方式,并将与很多托管站点有很好的兼容性。

Hugo

Hugo 是用Go语言开发的一个开源的静态网站工具,它还提供了非常便捷的CLI工具用于管理项目、管理页面。

安装

Hugo 是用 Go 语言开发的,使用 Hugo 需要安装 GoGitHugo 的安装也非常简单,一个命令就可以完成安装,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下载源码编译。详细步骤请参考官方安装说明

模板

Hugo 社区成立的比较早,社区活跃目前 Github 上的 Star 数量已经达到64.9K,因此 Hugo 的模板也非常多。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模板。

特性

使用 Hugo 新增页面非常容易,直接通过 hugo new 命令就可以新建一个 markdown 文件,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内容按照 markdown 格式输入就好。

缺点

如果使用 markdown 就能满足你的需求,那么 Hugo 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但是,我觉得作为个人网站应该自己能够做一些独特的东西,当然也包括 UI,例如图片的位置,表格的样式等。如果使用 Hugo 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

Astro

比起 Hugo Astro 非常年轻,它好像诞生与2021年6月。还不到2岁,最近刚刚发布2.0版本。但是它的社区也还是比较活跃的,目前 GitHub 上已经有25.4K Star

Astro使用 JavaScript/TypeScript 开发的。就网站开发而言,JavaScriptGo** 语言更具有优势,超级庞大的开发人员以及现成的海量工具可以直接使用。

安装

Astro 依赖于 NodeJS,因此你需要首先安装 NodeJS,然后使用包管理工具安装 Astro,不过也非常简单。

模板

Hugo 相比,Astro 的模板少很多,毕竟它还太年轻,不过也能找到很多不错的模板,但是很多需要付费购买。

特性

Astro 不但支持 markdown 而且还支持 reactmdx。因此,你可以向使用 React那样创建页面,每个元素的样式你都可以完全控制。mdx 则允许你将 markdownJS 嵌入使用。总之,给了你非常大的便利性。

缺点

我之所以要体验 Astro 是因为 Hugo 的灵活性不足,无法让我轻松美化 UIAstro 确实提供了这个功能,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模板,自己从头开发又没有必要使用 Astro

NextJS

NextJS 是功能比 HugoAstro 强大的多的工具,它是一个 React 的 Web 框架。生态也更多,GitHub 上已经有99.7K Star。使用它做静态网站确实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了。但是我比较喜欢折腾,玩玩挺好的。另外原因是区块链生态的很多工具都是采用 React 开发的,对自己的技术栈很有帮助。

我适用 NextJS 做静态完整是NextJS + ContentLayer 的组合,后者是 NextJS 生态的一个库,用于支持markdownmdx

安装

与其他 Web 框架类似,安装 NodeJS 之后,使用包管理工具可以一键安装 NextJS,并不复杂。

模板

虽然也有做静态网站的模板,但是使用NextJS的并不多。但是,我感觉做静态网站的代码量并不比不使用模板的 Astro 多。

特性

NextJS 的优势在于它拥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基本上做Web需要的所有的功能它都具备了,特别是与 React 生态的融合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缺点

如果单纯的做静态网站,NextJS 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相对 HugoAstro 你需要自己动手完成大量的工作。

总结

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对编程兴趣不大,那么我建议你使用 Hugo。但是,我比较看好 Astro,与 Hugo 相比,它的模板少了,但是假以时日我相信肯定会丰富起来的。如果你喜欢从头折腾,不妨试试 NextJS 或者 React

· 阅读需 6 分钟
Zhao Zhenhua

Web3的盈利模式

这几天看到关于小狐狸——一个流行的区块链钱包MetaMask的俗称——收集用户隐私的一则新闻《小狐狸收集隐私引热议,起底全球最大钱包的开发商》。这则新闻的中文版看上去更像是一则PR。我仔细看搜索了英文相关的新闻。其实,这则新闻的起因是2022年11月23日小狐狸MetaMask背后的公司ConsenSys更新了其隐私政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一下 https://consensys.net/privacy-policy/。其更新隐私政策的原因不得而知。

根据ConsenSys最新的隐私政策,小狐狸不但会收集用户的IP地址,账户。在ConsenSys的相关网站使用其提供的服务时,它还会收集提供服务必须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甚至信用卡信息。

从合规的角度来看,ConsenSys收集这些信息其实无可厚非。现在互联网公司、银行、保险等金融公司也在收集类似的信息。一方面这是服务提供方为了给用户提供服务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也是监管的要求。与金融公司相比,ConsenSys似乎并没有收集更多的信息。

那么为什么用户会有如此大的反映,甚至反对呢?

小狐狸最初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oseph Lubin创建,是最流行的区块链(指公有链,下同)钱包,其日活用户高大2000多万。而区块链钱包,则是用户参与区块链最重要的工具和入口。用户要证明和使用在区块链上所拥有的比特币、以太坊等各种虚拟货币,以及NFT等各种数字化资产,必须要使用一个钱包工具。而区块链最为所知的特性就是匿名性。如果用户信息被隐私数据被收集,其匿名性荡然无存。

而Web3以区块链作为其底层的基础设施,人们自然而然地将Web3理解成和区块链一样,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公开透明、防篡改、可追溯等特性。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绝对不会!

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一个重要的盈利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用户可以免费使用Google、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巨头们提供的搜索、社交等工具,是因为他们探索出了盈利模式。其中,利用用户信息、利用用户创造的内容是重要的模式。在用户使用Google进行搜索的同时、Google也越来越了解用户。因此,它可以为它的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搜索,也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广告投送服务。类似地,当微信的用户发朋友圈、与好友互动的同时,微信也在为用户进行精准的画像,而这些画像数据可以成为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可以广告,金融风控等等。

如果在Web3,用户拒绝向平台提供这些数据,那么平台的盈利的模式就必然有重大的改变。按照Web3的倡导者所提倡的那样,平台既不能收集用户的数据,完全去中心化,没有中间人提供服务和盈利,那么用户也必须直接为他所使用的各种服务直接付费。例如,用户要承担所创作的内容的存储成本,还要想办法如何把这些内容传播给想要消费这些内容的人,以及想办法盈利……,总之这是不现实的乌托邦。

即使到了Web3,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平台,还会出现巨头,垄断依然存在。用户对自己的数据、自己创作的数字化资产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但是用户同时也必须以某种形式为自己的权利买单。

· 阅读需 2 分钟
Zhao Zhenhua

大部分不关心自己的数据

随着数据泄露事件的增多、也造成越来越多的严重后果,部分人开始关注数据以及隐私,但是据我观察这仅限于从事数据相关工作的极小一部分人,大部分人仍然不关心自己的数据。

数据权是一项基本权利,需要引起全社会所有人的关注。但是这需要及其漫长的过程。正如汽车文化的需要很多年才能形成一样,数据权意识的觉醒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即使在深圳这样全球性的大都市、汽车保有量非常高,但是我们在马上上经常看到行人过马路时、在马路上行走时根本不留意有没有车辆过来、自己这样走会不会影响车辆通行。

数据有它的特殊性,与人们熟悉的物理实体很不一样,数据没有具体的物理形态、不能给人直观的感受,因此处理数据对人们的要求也更加高,处理起来也更加复杂。

· 阅读需 5 分钟
Zhao Zhenhua

为什么要对数据分类?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社会,数据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数据分类的方法。为了更好地采集、加工、利用、存储数据,我提出“左右数据分类法”。 所谓左右分类法就是把数据分成两大类。左边表示实际存在的资产,因此可以称为“资产数字化”。右边是用关于世界的各种信息,它们用数据、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因此称为“数字资产化”。

左边-资产数字化

左边的数据又可以细分3大类。

  1. 物理资产。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各种人、物。这类“资产”是存在最悠久、最被我们熟悉的物体。将物理的物体进行数据化可以提高它们的流转效率、更加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价值。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是网络购物。卖家将他们所拥有的、想要出售的各种商品进行数字化,在购物平台上供消费者选购。消费者支付之后,物流将所购买的商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商品数字化了,实际上卖家、买家、平台、支付、物流等几乎所有的参与方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成交互。将物理世界数字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数字资产。除了物理的物体,还有很多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实体。比如作家、画家、音乐家等创作者,已经开始使用电子化设备进行创作,其作品也用数字化形式记录、传播。这是数字化技术出现,技术进步的结果。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价值载体转移的结果。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这些创作者们发现用数字化的设备进行创作更加的高效、快捷、方便。数值化技术的出现使得价值与物理载体能够分离。 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出现当然使得完全数字化的资产产生。比如电子游戏、游戏中的人物、道具、场景等都是完全数字化的。类似的
  3. 信用资产。

右边 - 数字资产化

与左边资产数字化对应的是数字资产化。这类数据现有数字化的数据,然后将其作为自己的资产使用。他们本质上是信息。

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先获取的信息采集某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信息差,并且利用这种信息差为他人提供符合获取报酬。金融业就是典型的利用信息差服务的行业。银行拥有信息差和经营许可可以同时提供存款和贷款业务,从而将资金从盈余的一方流向短缺的一方,自己从中获取报酬。 类似地,企业甚至个人可以采集关于商品、消费者或者环境等的信息,并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例如房产中介收集房源信息和购房需求信息,提供房产的买卖中介服务。

· 阅读需 3 分钟
Zhao Zhenhua

数据是什么?

传统的定义是将数据定义为描述“事实”的信息。例如《新牛準美式词典》将数据定义为:收集到一起进行分析的事实和统计信息。美国质最协会(ASQ)将数据定义为:收集到的一组事实,并把数值数据分为两种类型:测量数据或变量数据、计数数据或属性数据。 但是这样的定义已经过时! 数据是什么可以从3个方面概况。

  1. 与传统定义类似,数据用来描述物理世界的事实,描述物理世界的人、物以及描写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这类数据进行数字化,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例如网络交易。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特殊的描述人的数据,Personal Information(PI)。这类数据的记录格式已经从原来单纯的文字,扩大到声音、视频、AR/VR、甚至生物特征。正面使用这类信息可以给描述对象带来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服务,但是如果用来做坏事,后果也不堪设想。

  2. 承载价值的载体。由于技术限制,文学、音乐、电影等以往采用纸、塑料、金属等载体承载。但是他们的价值与载体本身关系不大,现在科技已经足够发达和方便,使用数字化数据承载它们更加方便,作品从创作、发行、流转变现都已经完全数字化了。

  3. 信用价值的载体。从货币、证券、债券到地契、房契,再到机票、火车票、电影票。我们都可以定义为信用。与2类似,这类价值本身就不是以物理实物的形式存在。现在有了数字化手段,使用数字表示更加方便,而且已经完成数字化转移,或者正在发生。

从数据的定义可以看出,数据具有价值属性,并且由于数据极其容易复制和传播,必须对数据发复制、传播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其经济效益流失。